曼雅娜造型-青岛新娘跟妆★青岛化妆培训学校有名品牌

曼雅娜动态
时尚资讯

云子国际化妆学校全国化妆学员招生火爆进行中!!!

联系我们
总部地址:青岛市市南区高雄路18号
24小时咨询热线:15698111887 15589869376
24小时客服微信:15698111887  15589869376
您的位置: 资讯动态 >> 彩妆护肤 彩妆护肤
青岛化妆学校教程三《中国化妆发展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myadmin 时间:2013-02-02 15:03:00 浏览:11297次

    作为青岛化妆学校第一品牌【曼雅娜国际彩妆】的莘莘学子们,励志投身中国化妆造型行业,推动整个行业质量的飞跃发展,一定要懂得中国化妆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如此才能更懂得时尚前沿的趋势性!

一、 中国古代化妆的发展
    我国最初的化妆,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文身”。古代的“文身”是一种化妆术,即用利器在人体的前胸、后背、两臂和面部刺划出各种图案和记号,并涂以红、白颜色,以示美观。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大可能有其他的形式来修饰美化身体,因而这种饰身、饰面的手段,延续很长时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文身”来美化自身是一种残忍和野蛮的手段,修饰也逐步以矿物质中提炼制成的脂、粉取代天然的白粉和红土。经提炼的脂、粉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制造的化妆品,从此,颜面修饰术开始受到重视,为以后颜面化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历史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开始用白粉敷面,战国时期人们己经会使用“燕支(胭脂)”。到了汉代,面部修饰已十分讲究,眉毛的修剪、描画广泛地被妇女们接受。白色米粉涂面,朱红胭脂涂脸颊成为化妆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注重通过改善面部皮肤的质地和色泽美化自身,同时也说明皮肤白暂、面色红润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面容。这种美化面部的方法是当时化妆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化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化妆品所用的原料品种增加了,而且化妆的内容更加丰富,修饰的手法也更为细腻。唐朝时代的化妆,在求美的同时求新求变,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绚丽景象。这不仅是化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进步,更是人们思想意识变化的结果,这与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密切相关。当时化妆的名称名目极多,而且每种妆容都有各自的特点,对描画方法也有明确的要求,尤其对眉的描画更是十分考究。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化妆经常在面部加放饰物,说明当时人们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美化容貌,而是赋予化妆更深层次的内涵,是现代美容理念的萌芽。宋代,染甲技术在当时是比较有特色的装饰术之一。女子以明矾捣碎凤仙花,用其染红指甲。这说明化妆已不局再限于面部,开始注意对身体其他部位的修饰与美化。
   在清代以前,化妆方法没有很大的变化,多是沿袭前人的做法。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国民头上的辫子剪掉了,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装束、妆容也有了显著的改变。更由于西洋商品的涌入,化妆的新材料和化妆的新技术也不断传入我国,人们逐渐形成了崇尚 “新式”和“西式”的风气,加之电影的出现,电影明星的装扮也成为城市中一部分人追逐的潮流。这一时期美容化妆技术没有什么创新,模仿电影明星的化妆是当时化妆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出现飞跃,促进了美容化妆的发展繁荣,人们迸发出对美的渴望和热情,美容化妆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借鉴国外化妆方法、技巧的同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美容化妆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当今,人们普遍趋同自然和突出个性的妆容,对化妆技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容化妆由面部修饰发展为整体的形象造型设计,化妆与艺术的结合发展到更高层次,如幻彩妆(人体彩绘)己经被很多化妆大赛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二、中国古代化妆中的局部修饰

1、眉的描画
   据史料记载,画眉始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画眉已相当盛行。当时妇女将原来的眉刮掉,以“黛”画眉。“黛”是一种西域出产的黑色矿物质,它具有染色的作用。《盐铁论》中有“博得黛者众”的记载,意思是用黛描画,代替眉毛的人很多。其中的“黛”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颜色;二是与“代”同义,即剃眉而以画眉代之。汉朝张敞画眉的故事十分著名,张敞当时是长安的官员,常为其妻画眉,长安人称赞他画的眉十分妩媚。
   随着画眉的逐渐普及,到了唐代,眉形已千变万化,有时兴阔而浓,有时兴淡而细长。杜甫 《北征》中有“狼藉画阔眉”的描述。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当时的眉形真可谓千姿百态。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并赋予每种眉形以美丽的名称,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又称 “却眉”)、“倒晕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等。这些都说明了眉毛的美化与修饰是当时化妆的重要内容,对于眉形的创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当今眉形设计理念的萌芽。
2、面色、面型的美化与修饰
   战国时期人们使用“燕支”(胭脂)对面部进行修饰。燕支是一种燕地产的红蓝花叶,将其捣碎,取汁制成。另外,由于米粉有很好的附着作用,于是将白米研碎成细末,用来涂抹面部及身体其他裸露部位,使皮肤显得洁白细腻,或将白米粉染制成红粉,涂抹面颊,增加面部的细润感。改善面部皮肤的色泽是古代化妆的重要内容。
   在面部加放装饰物也是古代重要的化妆手法,后人称之为“面饰”。相传,面饰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朝达到了流行高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所谓花黄即指金箔剪刻出的花形,贴在额头上的称“花钿(dian)”,贴在两颊的叫“靨(yan)钿”。面饰在当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花色各异。当时人们不仅通过面饰来达到丰富面部色彩,增加妩媚的目的,还用面饰遮盖面部的疤痕、瑕疵和修正脸型的缺陷。由此可见,改善肤色和修正脸部缺陷是当时人们化妆所注重的问题。
3、唇的美化
   唇的美化在唐代受到普遍重视。人们用“口脂”点唇,目的是为了增加唇部的色彩,后人称为“胭脂锭”,与现在使用的口红作用相同。当时的唇型名称很多,有的以形状取名,有的以颜色取名,如“大红春”、“小红春”、“万金红”、“淡红心”等。清代“樱桃小口一点点”的时尚唇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用红色口脂点画出圆唇。
   所谓点圆唇,是为了造成一种错觉,只为缩小妇女的口形而产生一种清秀的感觉,这表明当时人们在注重唇色的同时,也注意唇型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
4、千姿百态的特色修饰
   在古代化妆中出现过许多不同于当时常规化妆的化妆手法。通过对眉、唇或面颊等局部的特色修饰,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化妆效果,与现代的新潮化妆很相似,不同之处是古人赋予了这些化妆各种形象生动的名称。
   泪妆 汉代有一种妆容称为“泪妆”,当时妇女多以米粉涂面,以朱红胭脂涂脸颊,如果只涂白粉,则称为“泪妆”。
   啼妆 唐后期在长安城中流行一种“啼妆”,即在白妆的基础上,不用红色,嘴唇改用乌膏,眉毛画成八字眉,给人一种忧伤的印象。
   北苑妆 南朝时出现了一种“北苑妆”,即在淡妆的基础上,将大小形态各异的茶油花子贴在额头上。
   黄妆 元代,每逢冬季,妇女们将一种药用植物的根茎研碎成黄色粉末,涂在脸上,直到春暖时才洗去,皮肤因此会显得细嫩洁白。此种妆容名曰“黄妆”,实则为一种保养皮肤的方法。这说明人们在化妆求美的同时也重视皮肤的保养。
汉代以后,有特色的修饰手法越来越多。在化妆用色上,有以粉为主的“白妆”,有以胭脂为主的“红妆”;在化妆手法上,有先薄薄施朱,然后以粉罩之的飞霞妆”,有在额、颊等部位施以黄粉的“黄妆”。
5、古代男子的局部修饰
   在古代,化妆并非女性的专利,男子同样也很注重外表的修饰美化。据史料记载,汉代男子在一定范围内,也用米粉敷面,用红粉涂面颊。汉以后,也有一些关于男子化妆的记载,但化妆手法和以往相比无太大变化,多以施朱敷粉为主要内容。有趣的是,宋代男子同女子一样喜爱戴花。戴花不仅在良辰佳节表示吉祥,遇国有大事,百千从臣和帝王一同戴花,并且招摇过市,这在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不少有关的文字记载。
6、古代发式
   古人很重视头发的修饰。早在新石器时代有类似现代“童花头”的发式,并且梳理得非常整齐,在古代著述中,描述周文王的发髻很高,并在发髻上加放珠翠、翘花等装饰物。周朝的统治阶级制定了整套的贵族礼仪服饰和头饰来确定等级,不同等级其发式及头饰的配戴是不同的,当时还允许使用假发。后汉时梁冀的妻子孙寿独创的偏侧堕马髻非常著名。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刘靖之妻的发式上可以看出,头发的梳理和盘结非常细致、精美,而且还用假发盘制发髻。汉以后女子的发式越来越细腻精美,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装饰发型的饰品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玉簪(zan)、百花、步摇、耳塞等,各类繁多,造型精美。

   通过以前,各位青岛学习化妆的MM们是不是对化妆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了呢!? 
   请您继续关注【青岛化妆学校教程四】,了解更多哦!

上一篇: 青岛化妆学校教程四《化妆品分类及详解》
下一篇: 青岛化妆学校教程二《化妆师职业素养》
  • 在线
    咨询
  • 扫描
    微信
  • 电话
    沟通